气势恢宏的云冈石窟、古朴精美的辽金巨刹、绵延千里的古老长城……走进古都大同,像是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卷。作为中国北方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千年时光为这里沉淀了太多熠熠发光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山西大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为牵引加速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唤醒”沉睡文化
(相关资料图)
大同古城,鼓楼东街,一位典雅端庄的“女神”舞者翩然而至,只见她双手合十,面带微笑,再现华严寺内含笑露齿菩萨的神韵。这座辽代彩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以此为灵感的演出“千年微笑”,在古城内上演,吸引众多游客。
大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63处,古建筑、古遗址多达280多处。
“然而,在过去,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远远不够。”大同市文物局局长王伟说。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时不我待的挑战与重任。
位于大同城南的古城,因形态犹如凤凰展翅又名“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古城规模有所损益,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这里承载着大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是大同的文脉所系、根脉所在、风貌之基。
2008年,古城修复保护工程启动。古城形态修复如初、城墙修旧如旧,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秘书长宋志强说,在修复的同时,利用古城墙及其内部空间,建起城墙遗址陈列馆。陈列馆以北魏、辽金、明代城墙夯土遗迹为主线,全方位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历程、建筑结构及文化内涵等。
漫步古城,华严寺、善化寺等遗迹彰显着大同厚重文化底蕴,而依托本土文化、运用现代创意打造的众多文旅产品和业态,更使这里极具人气。
以昭君出塞传说打造的琵琶老店客栈几乎每个周末满房;念夏艺术中心游人不绝,人们欣赏着一场长城摄影展;不远处的一家艺术馆内正举办古文字展览,游客还可抽取古文字印章盲盒……
作为“北方锁钥”,大同市境内现存长城约493公里,独特的长城文化正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
数代长城遗址雄壮巍巍,历史上狼烟升起的地方,不断有游人集聚。“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接着未来。”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会长袁世琴说,这项始于4年前的长城资源活化利用工程给大同带来了更多的文气和人气。
激活富民效应
“长城就是咱们的宝,我捧上这个金元宝,日子一天要比一天好……”大同左云县管家堡长城脚下一家饭店内,59岁的邓玉祥亮开嗓子,一曲“门楼调”唱得委婉动人。
慕名而来的游客品尝着炖羊肉、油糕,听着老板娘独具韵味的当地小调。不远处的山峦上,古朴沧桑的长城蜿蜒攀升。
“门楼调”在过去被叫作“讨吃调”,邓玉祥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它唱成了“发财调”。借着发展长城旅游的时机,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的邓玉祥开起了饭店,并加入门楼调、晋剧、二人台等特色演艺,饭店火了,她也成了当地演艺名人,年收入十几万元。
“我一辈子没离开过长城,发展长城旅游改变了我的生活。”邓玉祥说。
“文旅产业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大同市文旅局办公室主任刘海鹏说。“五一”小长假,大同旅游强势复苏,共接待游客437.7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9.26亿元。以平城区为例,酒店入住率达到93%以上。
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大同出台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艺术家以及各类艺术机构参与艺术馆建设,符合条件的,由市政府为其免费提供古城国有四合院作为展陈场馆、艺术场馆。
同时,大同市对于积极参与古城文旅业态发展,赋能古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主题酒吧、特色餐饮、旅游民宿、非遗工美展示、演艺剧场实施分档奖励;在古城内投资新建并投入运营的高端品牌酒店,从投资建设、品牌引进、经营贡献、贷款贴息、星级评定等5个方面给予综合扶持,最高扶持不超过3000万元。
目前,凯悦臻选、华严安麓、既下山等品牌酒店已落户大同,正加紧建设。
“很幸运嫁到这座城市。”“85后”年轻人王星毕业于西安美院,2016年随爱人来到大同。在这里,她发挥设计专长,开发出云冈千佛等一系列大同文创产品。“‘五一’期间,卖了10万元左右,很多产品库存都没了,正加紧制作。”
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
除了亘古绵延的历史、灿若星辰的文化,塞上大同为人所知的城市标签,还有其巨量的煤炭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累计生产煤炭30多亿吨,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煤炭终有枯竭时,文化却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煤都大同的首要使命。
与云冈石窟遥遥相望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就是煤炭产业由黑转绿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人们可以穿上矿服、坐上矿车,来到地下150多米,触摸1.4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
23岁的魏敏是矿工子弟,现在是这里的讲解员,每天工作都充满热情和激情。“我与父辈工作在同一个地方,但从事不同的产业,我很珍惜现在的工作。”
大同市内,御河中分。河西,古建筑庄严古朴,文旅产业方兴未艾;河东,高楼林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在位于御河东岸的京东物流大同客服中心,2000多个坐席忙碌地接听着电话。2021年落户大同,这里已成为京东物流全国第二大客服中心。
“大同人开放包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人文环境。”京东科技政企业务部北区副总经理王智慧说。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壮大,京东物流、上海润迅、海天瑞声等20多家数据呼叫、数据标注企业相继落户,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就业上万人。
数字经济赛道加速奔跑,新能源领域全面布局,风电、光伏、氢能等“六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成形。数据显示,目前大同市风电、光伏并网装机达到812.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并网总装机50%。
除了大数据、新能源产业外,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通用航空等领域也在多点开花。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大同正以开放包容的气度重塑产业结构。过去10年,大同市非煤工业占比由2012年24.8%提高到2021年35.8%,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
如今的大同,天蓝、树绿、水清,被厚重文化滋养的大同人脸上洋溢着从容自信的微笑。时光流转千年,这座古城因文化而熠熠生辉,因转型而生机勃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