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修复清退大限已过,市场上仍然骗局四起。
9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9月以来,围绕征信修复产生的各类通报预警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仍有不少用户上当受骗。个人征信日益受到更多关注的当下,打着维护征信旗号的骗局也在滋生。
从警方通报的案例来看,各种骗局瞄准的依旧是居民的“钱袋子”。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类骗局影响恶劣,不仅给用户造成了损失,还打着企业客服、征信的旗号,严重扰乱了行业正常秩序。
有用户被骗30.7万元
围绕“征信修复”,骗人的套路是“老生常谈”,受骗的用户却是屡见不鲜。
日前,宁夏警方通报称辖区居民王某某(女,32岁,职工)报案称:其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客服人员电话,被对方以修复征信为由诈骗30.7万元。
更早一点,湖南警方也详细披露了一起事关征信修复的诈骗内容。来自湖南的彭女士接到“客服”电话,称其此前在某互联网平台的贷款影响了个人征信,可在“客服”帮助下洗白恢复。彭女士对此信以为真,并按要求下载“云视讯”软件用于沟通。
最终,彭女士根据对方提供的操作流程,将自己账户上的钱转给对方,然后又在网贷平台上贷款66000元转至对方账户,累计造成资金损失108000元。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除了上述骗局套路外,此前市场上还有一类主体是通过代理征信复议,对外宣称开展征信修复业务,从中收取高额的手续费。而此类市场模式中,往往也穿插着各种骗局与谎言。
其中,有所谓代理公司通过收取加盟费的方式,大肆宣传征信修复行业展业前景,并招收代理人员,但最后不仅很难实现高收入,还造成了代理人员加盟费损失;而有需求的用户为修复征信支付高昂费用后,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同样面临费用无法追回的风险。
上海一中法院近期就披露了一起由征信修复代理引发的纠纷。早在2020年12月,当事人王铮(化名)发现自己存在多笔信用卡及贷款长期逾期还款记录,因担心这些不良征信记录可能会影响自己将要申请的银行贷款,王铮向一家声称可开展对应业务的公司支付了1.7万元,授权对方为自己代理开展征信修复业务。
仅仅一个月后,该公司便人去楼空,无人回复王铮消息,更无人处理退款事宜。直至2021年3月,始终无法联系上对方的王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退还费用。
“围绕征信产生的种种骗局,还是基于普通用户对金融知识的不了解但又重视个人征信的心理。”北京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分析指出。这类骗局影响恶劣,不仅给用户造成了损失,还打着企业客服、征信的旗号,严重扰乱了行业正常秩序。
不听、不信、不转账
一直以来,监管方关于“花钱修复征信”这类骗局多方提醒。2022年3月,对于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的行为,国家发改委作出明确整顿要求,并要求各类涉事企业在2022年6月底前进行清退。
9月19日,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同样发布提示指出,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等说法,凡是声称合法的、商业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修复不成反而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及财产损失。
根据警方通报的实际案例,尽管征信修复已经被明确定义为骗局,但与征信修复相关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仍然层出不穷。其中还有大量用户本身不存在逾期信息,在接到陌生电话后也陷入骗局中。
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论在哪类骗局中,不法分子往往都是通过广撒网的形式寻找受害人。一旦遇上重视征信或有真实需求的用户“病急乱投医”,就会踩中圈套。因此,用户在接到陌生电话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通过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下载App,“不听,不信、不转账”。
王鹏强调,普通用户也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切勿轻易将本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等泄露给他人。在遇到征信等自身缺乏了解的领域问题时,可主动向警方寻求帮助,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记者 廖蒙)